莱茵通信2004年第2期
2004-06-25, 14:57

本期主编:何薇薇

《冷酷仙境》的题目取自流行不衰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《世界尽头,冷酷仙境》的名字。这本书以世界尽头,冷酷仙境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情节分头展开,两个情节缓缓交叉、重叠,直至最终世界尽头、冷漠仙境的情节中合为一幕。

对德国的印象,是以仙境开始的。芬芳伴随着雷司令的甘美,聆听着小提琴上飘逸的夜曲,古老的街市中,昏黄的夜色,夕阳染红的宁静,沉入多瑙河的梦境。于是自己也身披着梦想的羽翼,欲望在身体中化作了飞行的动力。飞吧,梦想,飞向那绚丽的海市蜃楼。梦想的羽翼降临在了日耳曼人繁盛的国土上。北欧吹来的寒风,令人裹进羽翼。只知道奥丁神守护的大地寒风刺骨,未曾想到德意志被战火冲刷后的热土冰冷得如此透彻。仙境与冷酷,折扇一般在心底慢慢重合。原来绚烂的扇面与伶仃的扇骨本来就是一体。冷酷的,本来就是仙境。只有被冷却的梦想,在夏日久久不肯落幕的夜空中游荡。寒冰和烈火,可以缔造天堂,也可以锻造地狱。而这柔弱的肉体,脆弱的心灵,又怎样冰与火之中被焚毁或者被升华。如果这期莱茵通信能够让您感受到真实的痛楚和欢乐,那就请您与文字一起开怀和流泪吧。 

专题:冷酷仙境
一一 冰火九重天的玩法
株株 三个女人的三句话
蔚蓝眼泪 悲凉的戏剧
丁猫猫 不入之境
苍蝇 婚姻的初体验
时事·述评
白山黑水 关于台湾的选举
台湾选举风波
盛立中 施瓦辛格先生还在演戏?
学苑
葛勇平 欧洲联盟未来的困惑
小说
洪莉 前台堡子的故事
相思豆  等 越洋情书
莱茵时尚
费乐山 买四面佛的风波
凯珂德 影评的魅力
太成 老鹰·小鸟 (四章)
冯建民 流水的文字,不息的记忆
莱茵诗地
陆水 宋孩儿瓷枕
小薇 诗五首
仙境,冷酷?
海外生活
刘岩 温馨的房车旅游
现苍 我对我的专访
何薇薇 内卡河雪景(封面)
钱跃君 欧洲绘画的源与流(封底)




[ 2008 评论 ]
不入之境
2004-06-27, 16:10
作者:丁猫猫
莱茵通信2004年第2期

人在陌生的环境中,自我保护意识会提高很多,心理上也变得敏感。在这里,在德国,我同其他的“外国人”一样,遵守着这个国家,这个社会的各项行为准则,同时也遵守着身为一个外国人的行为准则──低调而谨慎。

“身在异乡为异客”,刚踏上德意志这片土地的时候,我心中并无此种感觉,说是崇洋情结也好,小资恶习也罢,看着满街的金发碧眼,踏着向往已久的石板路,耳边回荡着教堂悠远的钟声,一切似乎都是那样和谐美好。然而“要了解一个民族,接近一种文化,必要走入其生活,咏其歌谣,食其餐饭”,于是,用一个外国人的眼睛和感觉,我审视他们,观察他们,了解他们,这群总是对我露出微笑的人们。

如同德国人的严谨认真一般,德国人的排外也是世界闻名。特别是在东部德国,经常从新闻中看到针对外国人的敌意行为,特别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人。这也成为了我当初选择海德堡的一个原因。这里是大学城,外国学生很多,而且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整理素质比起东部德国来要高,这也是从东德来的朋友的亲身感受。走在路上经常有陌生的德国人向他打招呼问好,这点让他赞叹不已,在东德已经很少有人这样做了。然而,生活不是一句“Guten Tag”那样简单。在西部德国,很少有明显的针对外国人的敌意行为,最多也就是小孩子的恶作剧,一般的西德人对外国人是友好的。他们会常常对你微笑,这微笑确实受用,会让人心里暖暖的,但渐渐的,我发现,这微笑,这纯粹出于礼貌的微笑,才是德国人隔绝我与他们的利器。时常让我感到自己的无力,让我意识到自己一直是异乡人,让我觉得似乎永远站在这个社会的边缘,远远地望着这片不入之境。

在我的印象中,德国人似乎是永远微笑的。超市收款台前排起长龙的时候,有人还在钱包里不紧不慢的找零钱,一个cent一个cent的找,后面队伍中从不会有任何不满的声音,大家都微笑着,礼貌的微笑着,忍耐地微笑着,有点僵硬地微笑着。如同他们对外国人展露的微笑,好像带着一个面具,把真实的情绪,想法藏在那后面。这是德国人的涵养,素质,或者,习惯?用一个微笑礼貌地划开彼此之间的距离,这大概就是德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。正因为这样,那些源自内心的真实的微笑,就特别令人难忘。

一个春天的午后,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,一路走回来,两边居民家的院子里各种花草已经开始争奇斗艳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香气,蜜蜂嗡嗡的飞舞,我看得入迷,却忘了看前面的路,结果撞上了对面走过来的人,那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,我们互相道歉,原来她也是因为看花,我们俩都笑起来,也都忘了赶路,就站在那里,欣赏人家院子里的花草,她感叹着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了,现在正是海德堡最美的季节,充足的阳光,满山满眼都是绿。知道我刚来德国不久后,她告诉我要赶紧趁着有太阳的时候去河边做日光浴,去野餐,不然雨季就又要来了,我笑着向她道谢,之后我们互道再见。现在我已经不记得她长什么样子了,但那真诚的微笑,却像那日午后的阳光一样,令人温暖。

每个星期三,我会去打工,工作内容是发一种免费的报纸,开始干的时候,还有一些新鲜感,毕竟是第一次打工,工作又不复杂,还可以晒晒太阳,吸吸新鲜空气。干了一个月后,这份工作的新鲜感就消失无踪了,完全变成了机械动作,拿报纸,卷,塞进报桶,拖起报车,疾走,到下一家住户。更为讨厌的是,有几个星期连着每到星期三不是下雨就是下雪,下雪还好,最多是路滑;碰到下雨可就真是“天公作美”,全面考验我的耐力,一手要拿报纸,一手要拉着报车,根本就是“无装备行军”,只能任雨水浇在身上,一肚子郁闷无处发泄,只想着赶紧结束。突然间,远远的,我看见这条街尽头站着一个撑伞的人,我还有两三家才会发到那里,于是也就没有留意。最后到了这家门口,才看清站在那里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,微笑着看着我,将伞打过我的头顶,说道:“我看到您过来了,就出来等您。”我发的这种报纸,因为是免费的,所以在内容方面不是很精良,而且里面经常夹着各种广告,很多人家都不要。老太太很有气质,一看就知道教育层次不低,她等在那里,决不会是为了拿一份免费的小报。为了什么呢?再看看她慈祥温暖的笑容,我心里居然有点热热的,方才的郁闷辛苦似乎全部烟消云散了。于是我真诚地对她说“vielen Dank!”,那大概是我来德国以后最真诚的一次了吧。

同样在送报纸的时候,我也遇见过态度很恶劣的德国人。那是一个看上去很斯文的中年人,我在他的院子里往报箱里面投报纸的时候,正巧遇见他回来,我们互相问好之后,他就站在我身后看我投报纸,然后啧啧摇头说:“您怎么做这么可怕的工作?您的报纸把我的报箱全占满了”,说这话的时候,他的脸依然是笑眯眯的,但是眼睛里写满嘲笑与轻蔑,“下次您再发报纸的时候,麻烦您直接把报纸投到那里吧”,他用手指了一下院子里面的黄色垃圾桶,“反正我从来都不看这种报纸”。我看着他那张虚伪的脸,真有把报纸摔在他脸上的冲动,我慢慢的开口:“我的工作就是把报纸投进您的报箱,您看不看是您自己的事情,与我无关,您不想要的话,下次我不会再投了,但是扔报纸这种事不是我的工作,您还是自己干吧!”说完,我没有看他的脸,拉起报车继续工作。

比起这些萍水相逢的陌生的德国人,与身边的德国人的关系就更加微妙。我住的是德国人的房子,和同屋一起,住在一幢三层楼的顶层,就是通常说的DACHWOHNUNG,楼下住的是房东的女儿,一个六十多岁的单身老太太。我搬来的时候,同屋已经在这里住了快一年,但是和这个近邻的关系还不如和住在街角开杂货店的大叔关系好。虽然见了面也会打招呼,但都止于那种只牵动一下嘴角的礼貌笑容。问及原因,大概是我们搬来之前曾有中国学生住在这里,常常因为不爱打扫卫生,动静太大影响老太太休息闹的很不愉快,再加上这个老太太从来没结婚,一直独居,性格难免有点孤僻,所以关系一直很僵。有了这个良好的“铺垫”,我们和老太太一直没有什么过深的交往。有时候做一些中国的传统食品包子,烧卖,茄盒之类,我们总会给住在后院的房东老夫妇送去一些尝尝,但很少会想起楼下的老太太。

这个老太太在幼儿园工作,工作地点离家很远,每天五点多就要出门了,所以她要求九点之后不能听音乐,关门要小声等要求我们也都能理解。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。直到有一天,老太太下楼一个不小心摔倒,腿骨折了。房东老夫妇一个八十多岁,一个九十岁,其他子女又住的远,能帮她的,似乎只有我们了。

于是帮她去超市买东西,帮她把衣服拿到地下室,洗完之后晾好,帮她丢垃圾,帮她浇花,她经常给我们钱,但是我们知道,我们不是因为要挣钱才照顾她。为了方便,她在骨折期间一直买微波炉食品。我们做了饭经常也会给她送去一些口味较清淡的。每次去她那里帮忙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,陪她说话,帮她收拾一下家里的卫生。老太太的兴趣是画画,她把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送给我们。她还告诉我们她很喜欢孩子,所以在幼儿园工作,还曾想领养一个孩子,但是因为没有结婚,所以没有得到政府的批准。于是我发现,老太太一点都不孤僻,孤僻的是我们对彼此的偏见。

我一直相信这一点,哪里都有好人,哪里也都有坏人,如同有好的中国人,也有坏的中国人;有好的德国人,也有坏的德国人,德国人有时感觉是比较冷漠呆板,不如法国人浪漫,不如美国人热情。但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经常包着一颗温柔的心。而与此同时,认为德国社会是一个不入之境的我,是不是同样把自己的心封闭成另外一个不入之境呢?想起圣诞节前走在购物街上,到处是圣诞树,彩灯,金色的装饰球,银色的拉花,大包小包的德国人,喜笑颜开的德国人,我深深地呼吸这祥和温馨的节日气氛,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,这气氛不属于我。

我,仍是一个异乡人,怀揣着理想独自前行,然而身边德国人的微笑常常给我鼓励和勇气,让我不再回头,一直一直走下去。 

莱茵通信2004年第2期  

[ 发表评论 ]

返回 下一项